「武修郎」武修郎和武功郎

2024-05-08 08:22:16 趣味生活 45阅读 回答者:小趴菜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武修郎,以下6个关于武修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宋朝武修郎和武功郎是什么官衔宋朝时的武功郎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请问宋代的武修郎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职?请各位只是达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武修郎,以下6个关于武修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宋朝武修郎和武功郎是什么官衔
  • 宋朝时的武功郎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 请问宋代的武修郎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职?请各位只是达人满足下我的好奇...
  • 宋朝武功郎是几品官
  • 宋朝武功郎是几品官
  • 大同有过什么牛逼人没
  • 宋朝武修郎和武功郎是什么官衔

    武修郎是正八品,拿到现在来说相当于正营级别。

    武功郎是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团级别。团县平级。

    正一品: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王,为正一品。(全为加官,不是常职。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

    从一品: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光禄大夫。

    正二品:门下侍郞,中书侍郎,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开国郡公,上柱国。

    从二品: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

    正三品:诸宣奉、正奉大夫,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上护军。

    从三品:诸正议、通奉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开国侯,护军。

    正四品:诸通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开国伯,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诸太中大夫,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

    正五品:诸中大夫,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开国子,上骑都尉。

    从五品: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

    正六品:诸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骁骑尉。

    从六品:诸朝请、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尚书诸司郎中,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飞骑尉。

    正七品:诸朝请、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郎,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太子侍读、侍讲,两赤县令,云骑尉。

    从七品:诸承议郎,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武骑尉。

    正八品:诸奉议、通直郎,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军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县令,两赤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

    从八品:诸宣教、宣议郎,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太子诸率府副率,亲王府记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丞,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两赤县主簿,尉,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

    诸承事、承奉郎,理亲民资序者,从八品,承务郎准此。

    正九品: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赤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

    从九品:诸承务郎,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

    宋朝的官员品级十分之复杂,分别由差遣、本官阶、散官阶、勋官、爵位,贴职等组成。

    差遣:实际上做事的岗位,多数为临时工。

    本官阶:又称寄禄官,即享受怎么样的待遇,名称就是三公六部九卿等前代留下的官职。

    散官阶.:实际的上的等级,又以文资和武阶对应文武大臣。

    勋官:共十二转,荣誉头衔,并无实际作用。

    爵位:荣誉头衔加额外补贴,封邑与实封往往不一样。

    贴职:专为文人而设的荣誉称号,如某馆某阁大学士、学士等。

    元丰改制时曾废掉差遣以本官实任,以散官阶定俸禄。

    另附政和末年散官阶:

    文官: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议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奉直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朝请郎、朝散郎、朝奉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宣教郎(原宣德郎,政和避宣德门改)、宣义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务郎、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从事郎、从政郎(崇宁时通仕郎,政和再换)、修职郎(崇宁时登仕郎,政和再换)、迪功郎(崇宁时将仕郎,政和再换)。

    武官:太尉(政和新置)、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拱卫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卫郎、翊卫郎、拱卫郎、左武郎、右武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显大夫、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经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经郎、武义郎、武翼郎、敦武郎、修武郎、从义郎、秉义郎、忠训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下班祗应。

    宋朝时的武功郎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武功郎是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团级别。团县平级。

    武功郎,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十五阶为武功郎,以代旧官皇城副使。

    皇城副使,宋官名。宋沿五代后梁旧制设置,皇城使的副使,为从七品东班诸司副使之一。通常无职掌,仅作武臣迁转之阶。

    正七品:诸朝请、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郎,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太子侍读、侍讲,两赤县令,云骑尉。

    扩展资料:

    武官

    宋代,武官依其官阶分为横班、诸司使、使臣三等。宋初,武官处以“三班”者,称“祇应官”,有左、右供奉班。

    宋太宗时因资品少,又陆续创设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原殿前承旨)、左右班殿直、左右侍禁、东西头供奉官,称“小使臣”;内殿崇班、内殿承制以及阁门祇候,称“大使臣”。大、小使臣都由三班院统辖。

    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其他武官都改称“大夫”或“郎”,唯有使臣依旧不改。宋高宗时重定武阶,其中小使臣八阶,大使臣两阶。

    宋初,承后唐旧制,在三班之上设诸司使、副使,当时尚有正官担任实职,但后来逐渐变成阶官。自皇城使至供备库使,共四十使,是诸司正使;其副职是诸司副使。《宋史·职官志九》云:“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谓之东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谓之西班。

    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东班和西班是因朝参时班位的排列方向而得名。诸司使、副使,到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用新名,《宋史·职官志九》云:“政和二年,乃诏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东西班官员都是正七品。

    比诸司使更高的武阶是横班,或称为横行,也有正、副使之分。正使是内客省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副使是客省副使,引进副使、东上阁门副使、西上阁门副使等,共十阶。朝参时位在东班前,列成横行。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亦改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共十二阶。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增置宣正大夫、宣正郎、履正大夫、履正郎、协忠大夫、协忠郎、翊卫大夫、翊卫郎、亲卫大夫、亲卫郎等十阶,通称为横班。正使为正五品到正六品官,副使为从七品官。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孝宗欲清阁门之选,置阁门舍人十员,以待武举之入官者,掌纠察殿廷礼仪失制,并兼侍立,若皇帝驾幸,作为随从,称为“阁职”,有如文官之馆职。此职先由中书省召试,然后任命。

    淳熙年间,又置看班祇候,由忠训郎以下、秉义郎以上充任;阁门祇候,须由胸怀韬略,善弓马,并在边境任过职者充任。

    宋宁宗时,特别重视此类官员的选任,《宋史·职官志六》说:“庆元初,申严阁门长官选择其属之令,非右科前名之士不预召试,盖以为右列清选云”。凡带阁门之职者,均称为“阁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功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城副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官制

    请问宋代的武修郎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职?请各位只是达人满足下我的好奇心,不胜感激

    绍定六年(1231年),破金国之武天锡军,授江陵府副都统制。七月, 歼灭金之武仙 全军,转修武郎(第44级武阶正八品)、鄂州江陵府副都统制。绍定六年(1233)年末,联合蒙古军攻金都蔡州。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 破蔡州 , 金国亡 。擢为武功郎(第35级武阶正七品)、权侍卫马军行司职事、建康府都统制,后兼镇北军都统制。同年,赴枢密院,面见宋理宗,授带御器械。 武修郎是正八品,拿到现在来说相当于正营级别。武功郎是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团级别。【团县平级】

    宋朝武功郎是几品官

    武功郎是正七品

    宋朝武功郎是几品官

    武修郎是正八品,拿到现在来说相当于正营级别。武功郎是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团级别。团县平级

    大同有过什么牛逼人没

    赵 武 灵 王

    赵武灵王(约前341—前296年)名雍,是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军事改革家和社会变革家。他倡导的胡服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地区骑射的革新和发展,在我国古代军事发展史和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当时列国之间兼并剧烈,实力强大的齐、秦、魏对赵国的东、西、南三边构成威胁,险恶的形势迫使赵武灵王痛下决心进行改革。他冷静思考,洞察游牧民族军事文化的强大优势,看到了自己军队存在的缺陷。林胡和楼烦集中了北方游牧民族长期从事畜牧、狩猎、战争的经验和智慧,擅长于既可用于生产,又可用于作战的骑射,以及适用于骑射的短衣长裤。而赵国军队官兵身着长袍,甲靠笨重,行动不便,加上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根本无法抵抗胡人机动灵活的骑兵队伍侵扰。于是,大胆地提出改革措施——胡服骑射。采取“招骑射”、“致胡兵”、养胡马、建“骑邑”等多种措施。轻骑部队完全借鉴胡人装备轻便、机动性强的优势,冲击力和杀伤力远远超过华夏传统车兵队伍。为了迅速提高轻骑部队的战斗力,赵武灵王还亲自训练士兵,教他们骑马射箭。从胡服骑射令发布后的第二年,赵军“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上马匹。回国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派人与秦、韩、楚、魏、齐示好。到第三年,赵国攻打中山国,夺得大片土地。到第六年,铁骑横扫林胡、楼烦,“辟地千里”,迫使其退至边鄙的大西北或漠北地区,将楼烦和林胡所居之地分别置为雁门、云中二郡,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随后,在雁门、云中、代三郡北疆修筑长城,防范三胡卷土重来。此时,赵国已是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了。赵武灵王死后,代郡官民为纪念他,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建立了一座陵墓,并把这个地方命名为灵丘,沿用至今,即大同市灵丘县。

    刘 敬

    刘敬(?—?),本姓娄,齐人。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娄敬衣“羊裘”见刘邦,献建都“秦地”之策而为高祖器重,遂赐姓刘氏拜郎中,号为奉春君。

    汉高祖七年(前200),刘敬随刘邦北击匈奴,追击叛臣韩王信的军队至晋阳。刘邦遂先后派出10名侦察人中打探军情,“但见老弱及羸畜”,“皆言匈奴可击”。只有最后派出的刘敬说:“两国交兵,都要炫耀自己的武力,这次我去侦察,看到的都是老弱残兵,必然会有埋伏,不可轻易进兵”。遂遭到刘邦的斥骂,被捆起来囚在广武。刘邦白登脱围后,乃重赏刘敬为关内侯,封二千户,号为建信侯。

    白登之战后,刘邦问计于刘敬,刘敬说:“当是时,冒顿单于兵强,控弦四十万骑,数苦北边”。因而臣建议“陛下诚能以适公主妻单于,厚奉遗之……可毋战以渐臣也”。刘邦遂使刘敬往匈奴结和亲之约。从此,汉朝以“和亲”羁縻政策代替了武力征讨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和亲”政策的实施,在客观上起到了休养生息、民族融合的积极作用。

    拓 跋 珪

    拓跋珪(371—409),北魏王朝开国君主太祖道武皇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代建国三十四(371)七月拓跋珪出生于参合陂北(今山西阳高北)。拓跋珪6岁时,前秦苻坚大举攻代,部众离散,他随母流落匈奴独孤部、贺兰部。东晋太元十一年(386),15岁的拓跋珪宣布即代王位,建元登国,于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大会诸部,3个月后改称魏王,徙居定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登国十年(395)拓跋珪指挥了著名的参合陂之战,重挫了北方第一强权后燕的实力,其后他统领40万大军拔并州(今山西太原)、取信都(今河北冀州)、平邺城(今河北临漳)、夺中山(今河北定州),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天兴元年(398)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然后陆续在京师建起天文殿、天华殿、中天殿、云母堂、金华室、紫极殿、玄武楼、凉风观、石池、鹿苑台。昭阳殿、西宫、鹿苑、虎圈、东西鱼池等皇家建筑。在京畿建设了 南宫、犲山宫等皇室离宫,打造了一个堂皇的都城和强盛的北魏王朝。他从边境地区大量移民,以近百万的鲜卑、高丽、高车各族群众充实京师各地,并对内徙新民赐给耕牛,计口授田,使北魏王朝的农业经济很快发展起来。拓跋珪在位期间,还尤为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重视民族文化的融合,把文化水平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之一,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北方各部族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很快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北魏政权的稳定,拓跋珪不断开拓疆域。天兴二年(399)他会同诸军,破高车30余部,内迁人口7万多,马30余万,牛羊140余万。又派骠骑大将军卫王拓跋仪率3万骑转战西北绝漠千余里,将高车剩余人口2万多,马5万余,牛羊20余,车辆20余万乘全部内迁。天兴五年(402)他南下河东、河西收编了后秦姚兴部众3万余人。天兴六年(403)他趁桓玄废晋自立僭称大楚之时,试图南下。终于打破了十六国混战的尴尬局面,奠定了南北朝分治的基础。

    朱 弁

    朱弁(?——1144年),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出身名门望族,南宋理学大儒朱熹是他的侄孙。朱弁少时聪明,曾中进士,文章诗词皆精博,容雍尔雅。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朱弁在南宋危急存亡之时,挺身而出,自荐出使金国和谈,授职武修郎,任通问副使(使团副团长),王伦为正使。是年冬天,他们历尽艰辛来到西京大同府与镇宋西京的金国大将宗翰和谈。朱弁慷慨陈词,历述和战利弊,严正要求金国放还徽、钦二帝。但金人无诚意和谈,反而将他们扣留。绍兴二年(1132年),金人允许他和王伦中的一人回国述职,朱弁毅然决定留下。金人对朱弁开始软硬兼施:诱使朱弁在金国做官,朱弁宁死不从。金人大怒,断绝他的饮食,朱弁也是誓死不从。金人被他的气节所感动,才以礼待之,后被幽禁在大普恩寺(今大同善化寺)。朱弁博学多闻,才华横溢,金人仰慕他的人品和渊博知识,深受当地人的爱戴,一些王公贵族纷纷将子弟送来学习。他借传授知识之便,也尽力传播“两国通好之利”。他在大普恩寺幽居期间,目睹了高僧圆满与弟子们募资修寺的全部过程,遂应圆满请求,撰写碑文。该石碑现存寺内三圣殿,碑文词句珠玑,文采飞扬,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也为研究金史和建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宋金和议达成。朱弁与后来使者一起被释放归宋,朱弁又以金国所得六朝御容,以及宣和御书画献给朝廷。但朱弁受到奸臣秦桧忌恨,屡次刁难他,并阻拦朝廷的重用。致使朱弁仅被任用为奉仪郎,次年病逝。

    毕 士 安

    毕士安(938年—1005年),本名元士,字仁叟,代州云中(大同)人,曾祖和父亲都任过县今。毕士安从小好学,他对继母祝氏十分孝敬。祝氏说“要学好,必须有良师益友”。便带他到郑州学习,结识很多淳厚正派的学者、诗人等。乾德四年(966年)28岁时中进士。毕士安先在山东河南一些州县做地方官,因政绩和学问而被调到京城当左拾遗兼冀王府记室参军,后又被选为朝廷皇子的老师,兼翰林学士知制诰。真宗时任工部侍郎、枢密院直学士,时有权臣强买定婚女为妾,毕士安上书皇帝,为民伸了冤。咸平初(998年),皇帝诏毕士安校勘《三国志》、《晋书》、《唐书》,有人主张把《晋书》中丑恶不堪的事删去,以免流传后世,有损皇家威严。毕士安不同意,认为“恶以戒世,善以劝后”,要实事求是。宋真宗支持这一严紧求实的态度,深受真亲皇帝的信 任,不久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后任兵部侍郎兼秘书监。景德元年(1004年),真宗皇帝拟用他为宰相,并叫他再推荐一人为辅。毕士安说:我已老朽,惟有寇准有宰相之才。经毕士安的力荐,命他们两人同为辅相。这年九月辽国统帅萧达揽率20万大军攻宋,朝野震动,都主张迁都,惟有毕士安与寇准主战,并请皇帝亲征。宋辽对峙了十几天,宋军弓箭手射死了萧达揽,辽兵无心再战,双方议和,辽兵退去,这便是有名的“澶渊之盟”。第二年,68岁的毕士安因病死在了朝堂上。宋真宗十分痛惜,亲往吊唁,并宣布“废朝五日”,举国哀悼,赠太傅、中书令、谥文简。

    郦 道 元

    郦道元(470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历任冀州镇东府长史、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丞、尚书主客郎、辅国将军等职。为政以威猛严正著称,遭权贵豪强所憎恨。后因待中城阳王徽进谗,出任关右大使,在去解决雍州刺史萧宝夤叛乱时,被杀害。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尚书主客郎身份随孝文帝北巡,沿途考察了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等镇,以及阴山(大青山)等一带的地理情况。为以后的地理研究打下了基础。郦道元平生好学,历览奇书,博采战国秦汉以来众多山川风情,历史掌故文献,又根据自己“访谈搜渠”的调查记录,撰写了地理学著作《水经注》四十卷。他旁征博引,纠正了《水经》许多谬误,并增补充实江河1252条之多,注文比原文多出20倍。注文以水系为纲,详细记叙水道经过的山川、城邑、关津等地理情况和有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史迹、神话传说、风土人情、方言歌谣等,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生动传神。从文学方面看,这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散文著作,或白描,或施重彩,文字中夹有骈词俪语,使文词错落有致,精妙优美,对后世影响极大。此外,还著有《本志》13篇,《七聘》等文,现皆散佚。

    拓 跋 宏

    拓跋宏(467—499年),北魏第六任皇帝。生于皇兴元年(467年),三岁为皇太子,五岁(471年)接过皇位,史称孝文帝,在位二十八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史书说拓跋宏自幼聪颖过人,熟读《诗》、《书》,对汉学、汉族礼仪倍加推崇。幼年时的拓跋宏是由聪明干练的祖母冯太后呵护成长,代为执掌朝政。长大后祖孙二人同心同德共同处理国家大事。太和八年(484年)在祖母冯太后的协助与主持下,对一些不合时宜的陈规,以及原部落的陋习,进行了大胆的除诗弊与改革:首颁班禄制,规定官员按级别发俸禄,禁止私侵国家和民众的财产。次推均田制,让民众有权垦种荒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禁止权贵无休止地侵占田地。再颁三长制,实行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制的建立,限制了权贵们的既得利益,使政令畅通,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太和十八年(494年),在经过了考察、比较后,毅然迁都洛阳。其后,又以超凡的胆略和气魄,迅疾展开了新一轮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易鲜卑服为汉服;在朝堂上不准说鲜卑语,一律讲汉语;鲜卑人改姓汉姓;鲜卑和汉人互相通婚;革除鲜卑旧制,改为汉制:如吏制、法律、礼仪、典章等;整顿吏制,推行文治,对官吏实行考试,规定五品以上官吏由他亲自考核,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会同地方考核。经过三次考核,“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升贤明有绩者,退庸劣无功者”。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拓跋部进入封建社会的进程,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发展了生产力,使北魏王朝走上了强盛的顶峰。

    李 冲

    李冲(450—498),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北魏政治家,工程设计专家。敦煌公李宝之少子。少孤,为长兄荥阳太守李承所携训。献文帝末期,为中书学生。孝文帝初年,迁秘书中散,典禁中文事,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建言立三长制,为冯太后和孝文帝所采纳,成为太和改制的重要参与者。后迁中书令,加散骑常侍,给事中如故。寻转南部尚书,赐爵顺阳侯。为文明太后所宠遇,进爵陇西公。太和十二年(488)、十三年(489),奉孝文帝令,设计并建筑圆丘于南郊,方泽于北郊。太和十五年(491)夏四月,又奉诏“经始明堂,改营太庙”,同年十月,明堂、太庙成,十二月社稷坛成。太和十六年(492)二月坏掉原来的朝会大殿太华殿,开始建造太极殿,同年十月建成,举行落成典礼,大飨群臣。与此同时,在冯太后逝世后,孝文帝已自揽朝政,朝廷讨论礼议律令,改置百司(机构改革),设置五等爵位制等重大事项,孝文帝都和李冲商量,请李冲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推行,史称“君臣之间,情义莫二。”(《魏书•李冲传》)太和十七年(493)八月,孝文帝率群臣将士三十余万,声称百万,南伐萧齐。李冲又兼辅国大将军,统率部分大军。自平城到洛阳,一路秋雨绵绵。到洛阳后稍事休整,孝文帝又下诏继续进兵,他戎服执鞭,御马而前,群臣都启颡于马前,请停南征。李冲首先出面反映大家的意见,以秋潦浩汗,营舟困难,必然导致师老粮乏为由,请求孝文帝停征。安定王拓跋休、任城王拓跨澄等也一齐上前进谏。孝文帝乘机要挟他们:若不南征,就得迁都洛阳。于是定都洛阳。遂以李冲为镇南将军、侍中、少傅如故,委托他兴建洛阳新都及宫城。后来孝文帝南伐,让他兼任左仆射,留守洛阳。李冲对朝廷政治和洛阳营建,始终尽心竭力,兢兢业业。太和二十二年(498)李冲卒,时年四十九。

    昙 曜

    昙曜(约413—约493年)北魏高僧,云冈石窟的开创者之一。北魏文成复法后译经事业的领头人,中国寺院经济的首创者。北魏沙门统领,佛教之领袖。昙曜又名法世,其籍贯据考证应为罽宾国人(今克什米尔一带)年少出家,原在凉州修习禅业。439年,太武帝率军灭北凉,昙曜随三千僧团来到平城。为太子(恭宗)拓跋晃所礼重。太武灭佛时,佛像破坏,佛经被焚,佛事断歇,沙门被迫还俗。唯昙曜固守道心,密持法服器物,不暂离身,拼死抗争。太子恭宗再三亲加劝喻,昙曜得以保护。后昙曜秘密离开平城逃往河北中山,奔波于山泽田野中,备受艰辛。文成帝即位后,一举复法。昙曜于兴安二年(453年)从中山回到平城,奉命在武州山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实则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开石窟造石像。和平初(460年),昙曜接替师贤为北魏道人统统领,并更名为沙门统。文成帝奉以昙曜为师礼。昙曜在云冈石窟主持开凿石窟的同时,又主持译经工作。他和天竺沙门常那邪舍,西域沙门吉迦夜,以及刘孝标(法武)等人,译出新经十四部。如《大吉义神咒经》二卷,《净度三味经》一卷,《付法藏因缘传》四卷等,为我国的译经事业做出了贡献。古都大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译经的中心,佛教人才荟聚的中心。除此之外,他还解决了寺庙僧统管辖的“佛图户”,“僧祗户”,“僧祗粟”的生存问题,提供了寺庙的劳动力和经济保障,开创了我国寺院经济的先河。北魏在他主持沙门统工作期间,还主持制定了许多管理沙门尼姑的制度和条例。昙曜是中国石窟开凿史上和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一代高僧大德。

    杨 业

    杨业(?—986年),本名杨重贵,祖籍麟州新泰(今陕西神木)。其父杨弘信为麟州刺使,生有两子,长子为杨业。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政权后,杨弘信便将杨业送往北汉,当了刘崇儿子刘钧的养子,改名刘继业。赵匡胤在公元960年夺取后周政权,在灭掉周边的一些政权后,便派兵攻打太原失利。在第二次又攻打时,杨业深知北汉国力损耗殆尽,必败无疑,便劝北汉皇帝刘继元归顺宋朝,刘继元不听,想依靠契丹抗宋。杨业在战斗中,不但毫无怨气,而是舍命保北汉。当北汉元帅范超等将领先后出降,继而北汉皇帝刘继元也降宋。这时杨业仍在城南苦战不降,宋太宗久闻杨业无敌的大名,便命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劝降,杨业“面北再拜,大恸,释甲来见”(《宋史.杨业传》)。太宗当即给予重尝,并给他恢了杨姓,名业,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不久,又命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后杨业因雁门战功,提升为云州(今大同市)观察使,知代州。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朝趁辽国“母寡子弱”,政权不稳之机,分兵三路攻辽。西路是潘美和杨业部出雁门,在收复了北部云、朔、寰、应州后,但由于东路曹彬等贪功冒进,被辽军切断粮道,被辽军击败,整个战局逆转,萧太后亲领十万大军迎击中路。宋廷下令护送云、朔、寰、应四州官民内迁。在辽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杨业主张避其锋芒,声东击西的战术,遭到监军王侁的反对。杨业只好冒死出战。当杨业冲出重围败走陈家峪时,王侁和潘美不但不派兵增援相救,反而是急忙撤兵,使杨业全军覆没,本人亦因身受重伤被俘,绝食三日而亡。杨业的死,使辽国人也深为敬畏,在他死的地方建庙祭祀。

    崔 浩

    崔浩(381—450),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北魏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书法家。崔浩弱冠仕北魏朝廷为直郎,迁秘书郎,给事内廷,常在道武帝左右,忠勤任事,深得道武帝赏识。明元帝即位,拜浩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经常向明元帝讲授经书,参与军国大计,很受明元帝的器重。明元帝南伐,崔浩主张略地,众将坚持攻城,结果兵锋挫锐。明元帝亲自南下,以崔浩为相州刺史,加左光禄大夫,随军为谋主。于是战况改观,频有斩获而还。泰常八年(423)十一月,明元帝崩,太武帝即位。朝臣忌浩正直,很多人排毁他,太武帝虽然欣赏崔浩才能,但因反对的人不少,乃令崔浩以所袭父爵白马公归第,免去所任职务,有疑义则召而问之。始光三年(426),拜太常卿,进爵东郡公。其时朝廷议讨赫连昌(夏国君主),群臣皆以为难,只有崔浩根据天象推断利于西伐,声称“天应人和,时会并集”,不可失掉机遇。太武帝于是使奚斤击蒲坂,自己率轻骑袭击赫连昌国都统万,大获而还。接着太武帝第二次讨伐赫连昌,驻于其城下,收众伪退,昌鼓噪而前,舒阵为两翼,适有风从东南,扬沙昏暗。宦者赵倪进谏说:“现在风雨从贼后来,我们面向着风,敌人背向着风,天不助我。又将士饥渴,请陛下乘骑避敌,更待后日决战。”崔浩大声叱责说:“这是什么话!千里制胜,一日之中就要轻易退出?贼前行不止,已脱离其后队,应该分军隐出,出其不意攻击敌人。风对战斗的作用要看人,并无常规。”太武帝说:“对”,于是分骑奋击,昌军大溃。后二年又议击柔然,朝臣内外都不愿去,保太后也出面阻止太武帝,唯有崔浩赞成,果然魏军进入蠕蠕境内,蠕蠕没有任何准备,民畜布野,惊怖四奔,无法集合指挥。于是魏分军搜讨,东西五千里,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崔浩历仕道武、明元、太武三帝,所谋无不遂,所行无不克。崔浩是北魏前期儒学大师、经学家。他于五经兼通,还兼治《论语》、《孝经》。他给明元帝讲经,他解经的文字,与他所主编的拓跋魏的《国史》用十年时间,终于完成,“务从实录”的结果,竞遭到鲜卑贵族的强烈抨击。太武帝将崔浩下狱,酿成诛浩三族的惨祸。

    冒顿单于

    冒顿(mòdú)(?-前174),冒顿是人名姓挛鞮(luāndī),单于(chányú)是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称号。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杀父头曼单于而自立。他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74年在位,挛鞮氏。

    冒顿是匈奴单于头曼的长子。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头曼得少子,欲废太子冒顿而立少子,于是让冒顿做了月氏的人质。单于头曼却发兵急攻月氏,想借月氏人之手来杀冒顿。冒顿盗马逃归,头曼认为冒顿壮勇,让他统率一万骑兵。

    冒顿得到兵权后加紧训练部队。他制成了鸣镝,下令说:“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史记·匈奴列传》)冒顿与部下出猎鸟兽,发现有不射响箭所射目标的人,就杀掉他。不久冒顿用响箭射自己的良马,左右的人有不敢跟着射的,冒顿立刻将他们杀掉。此后,冒顿又以响箭射自己宠爱的妻子,左右的人都感到很恐慌,不敢跟着射,冒顿又将这些人杀死。

    不久,冒顿出猎,用响箭射杀单于的良马,左右的人都跟着射。此时,冒顿知道他的左右都听从他的命令,可被他利用了。

    一次冒顿随其父头曼单于狩猎,用响箭射向头曼,他的左右也都随着响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死,冒顿诛杀他后母、弟弟和不听从他的众臣,自己作了单于。

    冒顿登位后,正是东胡强盛时期,东胡听说冒顿杀父登位,便派使者对冒顿说,想要头曼的千里马。冒顿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表示,千里马是匈奴的名马,不应给东胡。冒顿说:“柰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史记·匈奴列传》)于是把头曼的千里马送给东胡。东胡认为冒顿惧怕他们,不久又提出想得到单于的一个阏氏。冒顿又问群臣,左右大臣都愤怒地说:“东胡无理,竟然索要阏氏,请您派兵攻打他们。”冒顿说:“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史记·匈奴列传》)于是便把一位自己宠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

    东胡得到单于阏氏后愈发骄横起来,欲向西侵略。东胡和匈奴之间有一千多里的荒芜地区,无人居住,双方各自在自己的边界地区建立了哨卡。东胡派使者对冒顿说:“两国之间的缓冲空地,我们想占有它。”冒顿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认为这是荒弃之地,给或不给都可。于是冒顿大怒,说:“地者,国之本也,柰何予之!”(《史记·匈奴列传》)便把主张给东胡土地的大臣都杀了。冒顿发兵向东袭击东胡,下令全国士兵,有后退的皆斩。东胡早先轻视匈奴,并无防备,等到冒顿引兵来犯,大败东胡军,消灭了东胡王,掳掠了他的人民和牲畜。回来后,向西打败了月氏,向南并吞楼烦和白羊河南王,又全部收回了秦将蒙恬所夺取的匈奴土地。以汉原河南塞为界,到达朝那,肤施,进而侵入燕、代两地。这时的汉军与项羽相持不下,中原地区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无暇西顾,因此冒顿的势力得到了壮大,手下有能弯弓射箭的士卒达三十多万,设左右贤王二十四长,称雄于大漠南北。

    匈奴从其先祖淳维单于至头曼单于,已有一千多年了,但匈奴的地域时大时小,内部也别散分离,直到冒顿单于时,匈奴最为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使其成为一代雄主。

    此后冒顿又率兵向北征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尽使北方各族服从他的统治。

    汉平定中原不久,为加强边防调韩王信去代郡,都马邑(今山西朔县)。匈奴大举进攻马邑,迫韩王信投降了匈奴。于是匈奴引兵向南,越过句注山,直攻太原,兵锋及于晋阳城(今山西太原西南),威胁西汉的统治。

    公元前200年,刘邦率兵前去抗击匈奴,时逢冬季,风雪交加,奇寒无比,有十分之二的士兵冻掉了手指。于是冒顿佯装败北,暴露自己的老弱病残之兵,掩藏起精锐之师,诱汉兵追赶。高祖果然将以步兵为主的全部三十二万汉兵用以北逐匈奴。高祖到先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其步兵还没有到齐。冒顿派精骑四十万围困高祖于白登山(平城东),七天七夜,被包围的汉军得不到军粮接济,情势十分危急。高祖用陈平计,暗中派使者厚赠礼物给冒顿的阏氏,阏氏对冒顿说:“两主不应相困。现在即使得到了汉朝土地,单于您也终究不能住在那里。况且汉王自有神灵保佑,请单于您仔细考虑。”冒顿原与韩王信的大将王黄、赵利相约共灭汉王,可王黄、赵利的军队未到,冒顿怀疑可能和汉军有密谋,就听取了阏氏的话,放开包围圈的一角。高祖刘邦下令所有士兵都拉满弓外向,从匈奴解开的一角直冲而出,终于和大军会合。冒顿这时已引兵离去,汉朝也领兵撤退。

    其后冒顿常结连汉朝叛将,引兵侵扰汉朝边地,使得汉朝深感忧虑。当时汉初定,国力弱,于是高祖便派刘敬前去缔结联姻和约。奉送皇族女儿冒称公主去做单于的阏氏,每年奉送给匈奴丝棉、绸绢、酒米食物各有一定的数量,汉匈结约为兄弟之国,冒顿才稍稍停止侵扰。

    高祖死后,孝惠帝、吕后时,匈奴骄横无礼,冒顿竟然在给吕后的信里有侮辱性言语,吕后想攻打匈奴,被诸将所劝未行,依旧实行和亲成策。文帝初年,冒顿又派右贤王进占了黄河河套以南地区,后消灭月氏,平楼兰、乌孙、呼揭等国。第二年冒顿到致信汉文帝愿意恢复过去的和约,文帝作了友好的答复,双方转向通好。

    公元前174年,冒顿去世。其子稽粥单于立,号曰老上单于

    还有耿彦波啊~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武修郎」武修郎和武功郎》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