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及节日风俗

2024-05-20 23:16:12 百科达人 36阅读 回答者:小白菜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传统节日习俗,以下6个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传统节日的风俗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有哪些十二个传统节日的时间和风俗是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传统节日习俗,以下6个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传统节日的风俗有哪些
  •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有哪些
  •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时间和风俗是什么?
  •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什么风俗
  • 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有哪些
  •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寓意
  • 传统节日的风俗有哪些

    1、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

    2、春节: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春节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欢乐祥和为主要内容,是我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3、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传统习俗包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4、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有禁烟火、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

    5、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踏青、扫墓之外,还有禁火、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活动。

    6、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纪念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一个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包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扒龙船、九狮拜象、游旱龙、端午浴等。

    7、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等,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中秋节在我国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同时也是东南亚和东亚各国当地华侨的传统节日,中秋季的传统习俗主要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等。

    8、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为了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赏秋、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

    9、腊八节: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节日,主要的习俗包括祭祀先祖、喝腊八粥等。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有哪些

    1、春节: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4、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各地举行龙舟大赛。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5、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时间和风俗是什么?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时间和风俗是如下: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风俗: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驱邪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风俗: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3、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风俗:人们在龙抬头时节,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并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纳祥转运的日子。北方一些地区二月二有围粮囤、引田龙、敲房梁、理发、煎焖子、吃猪头肉、吃面条、吃水饺、吃糖豆、吃煎饼、忌动针线的习俗。

    4、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风俗: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风俗: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什么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腊八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 、寒食节、中元节、寒衣节、小年。

    1.春节

    习俗: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2.元宵节

    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3.清明节

    习俗:习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清明是传统社会节气、节日合一的重要时间,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充分体现了人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4.端午节

    习俗:吃粽子:节庆饮食端午食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五彩丝线: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记述有将五色纸挂于山中,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另外,可能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汉书·地理志》记越人“文身断发,以辟饺龙之害”。晋人刘义庆《世说》等书,记以五色丝缠绕粽子,以投入江中,为蚊龙所惮。虽系传说,却透出了一丝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丝系于臂上,或为文身遗俗。

    5.七夕节

    习俗: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古时候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6.中秋节

    习俗:中秋夜,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祭月,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动,称为“夜明”或“夕月”。古时在广东地区,人们有着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习俗。赏月,早在魏晋初期民间便有了赏月活动,唐朝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到了宋朝,夜市还会通宵营业,游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拜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在全国范围流行,至于具体的仪式,一般是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人们在家里或者户外摆上“月神”牌位,然后放好瓜果梨桃、月饼等供品,然后进行叩拜,祈求福佑。观潮,中秋观潮的习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吃月饼,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俗称“小饼”和“月团”。除了这些有些地方还有赏桂花,喝桂花酒,燃灯,猜谜,烧塔玩兔爷等。

    7.重阳节

    习俗: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具体习俗如下所列: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

    8.冬至节

    习俗: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而今仍有沿海一带如粤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清末明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9.除夕

    习俗:除夕主要有贴年红、年夜饭、压岁钱、辞岁、守岁等习俗。除夕,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岁火起源于古代驱邪的需要。除夕守岁,除了岁火外还有“燃灯照岁”的习俗,即大年夜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除夕,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10.腊八节

    习俗:腊八节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泡腊八醋。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才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传说在腊月初八,释迦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因此,腊八节又称“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11.龙抬头

    由于节期重叠,南方部分地区“二月二”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有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为主,祭龙多在“龙飞天”的端阳。二月二龙抬头节日据传说是上古人物的生日,应为附会,因上古不庆生,恐遭人厌胜,真实诞日情况绝不泄露。

    12.社日节

    又称土地诞(农历二月初二),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13.上巳节

    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14.寒食节

    关于改火的习俗,在先秦就有了。《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这里,宰予将农作物生长周期与改火时间相联系。据《后汉书》说,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寒食节由两项内容组成,一个是官方的改火仪式,一个是民间的禁火寒食。冷食折射出先民曾经历过的食物匮乏阶段,改火仪式则标志着新耕作期的开始。关于民间寒食习俗的记载,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东汉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区。即使在寒食习俗颇为盛行的唐时代,其传播范围也不出北方。

    15.中元节

    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16.寒衣节

    阴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头日”等。我国北方地区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寒衣节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秦人过年的节日食品是“黍臛”,《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阴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秦朝虽然早亡,但秦岁首之习,不仅在汉初沿用,而且在汉行《太初历》之后,仍有影响。宋人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卷38载诗人沈遘的《初冬近饮酒作》,其中咏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犹遗俗。”从中可以看到秦文化至宋代,仍有遗存。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寒衣节是流行于北方的节日,在南方等地鲜有人知道。

    17.小年

    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有哪些

    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春节的习俗有贴对联、放爆竹、除夕守夜、吃年夜饭、收压岁钱等。元宵节的习俗有赏灯、猜灯谜、吃元宵、舞狮子等。上巳节的风俗有:祓禊、祭祀高禖、畔浴、郊外游春、吃荠菜煮鸡蛋、射雁司蚕等。

    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活动。

    端午节

    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气旺盛,百邪皆避。端午节的节俗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寓意

    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风俗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熬年守岁。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3、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扫墓、踏青。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

    5、中秋节,八月十五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 一月一日 称为元旦,把农历的 一月一日 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春节前要备年货、添新衣、贴春联。

    春节是亲人亲人团聚的日子,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除夕守岁,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春节中放鞭炮、走亲戚看朋友,一些地方还有祭祖、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直要闹到 正月十五 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二、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 ,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 正月十五 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三、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 4月4日 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 ,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明月,设宴赏月,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还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即祭拜月神。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及节日风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